“军令如山”自古以来就是军队中根深蒂固的一种纪律,正是这种铁一般的纪律保证了军队的强大与威武。只有在这样的严格约束下,解放军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中,五星红旗的鲜艳色彩是无数英勇战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染成的。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许多英雄将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而有些未被世人铭记的军人则默默无闻地坚守着他们的职责与使命。其中,有一支队伍因为未接到撤退命令,竟然在战斗岗位上坚持了整整12年,直到解放战争的到来,他们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排除异己,不惜向红军发起多次“围剿”,甚至策划了“铁桶计划”,意在彻底消灭红色革命力量。面对严峻的形势,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党和军队毅然踏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在这段途经艰险的旅途中,他们几次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在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赤水时,面临敌人逼近的危险,为了保存红军的主力,决定留下一个队伍进行游击战,以此干扰敌军的视线。
展开剩余74%每个参加这次革命的人都深知留下来的风险与责任,然而,能够伴随长征而来的将士们,都怀有坚定的信念与不怕牺牲的勇气。最终,在彭老总的艰难选择下,400名勇猛之士自愿留在赤水,开始了川南游击队的传奇历程。这个游击队的指挥者是彭老总的得意门生徐策。当时的周总理激励他们勇敢抗敌,并承诺主力队伍脱险后将及时通知他们的撤离。
尽管这支装备薄弱的游击队伍在人数上看似不占优势,但面对国民党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毫不退缩。在敌人狂风暴雨般的进攻面前,他们不畏艰险,勇于迎战,拼尽全力一次次将敌军的攻势击退。同时,他们采取分散战术,在敌人主力部队附近进行骚扰,令敌人难以明确其真实实力,甚至一度让敌人误以为他们遭遇了红军主力。
国民党的军队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各个军阀之间意见不一,意外地给游击队提供了喘息和休整的机会。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况下,游击队毫不畏惧,反观国民军则退缩停滞。在这段艰难的时间中,游击队巧妙地搭乘敌人矛盾的机会,成功端掉了几个敌人的民团,为红军主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队对于红军动向的逐步察觉,他们开始急于调集重兵增兵进行追击,川南游击队逐渐失去了与主力的联系,宛如孤军奋战。
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川南游击队内出现了背叛者,叛徒的出卖让这一支勇敢的队伍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时,徐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努力进行了思想工作,鼓励战士们相信革命的胜利终将到来,并重新激发起了队员们的士气。他们开始采取更为灵活的骚扰战术,由于实力削弱,这种策略成为了他们的主攻方向。随后,他们汇聚了另外两个游击队的力量,形成了更为壮大的队伍,选择了滇黔边区的编号。
随着队伍的壮大,游击队的存在引起了敌人的高度重视。国民党随即派出重兵对他们进行“扫荡”,在这次激战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将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中包括徐策。随着龙厚生的接任,这支游击队仍在川南边境与敌作斗争。抗战爆发后,他们与当地百姓团结一心,积极加入抗日大军的行列。虽然第一批游击队员许多已在战争中牺牲,但后来加入的队员仍然继承了他们的番号,展现出连绵不绝的革命精神。
时光荏苒,转眼间12年过去。当地在解放军进军滇黔边区时,一些农民上前拦住了他们,原以为是寻求帮助,结果却询问道:“周总理在哪?”原来,这些农民一直在等候撤退的命令。周总理得知此事时,眼眶不禁湿润,没想到他们能够在艰苦岁月中坚持生存,仍然保持着革命的信念。
在战争时期,周总理曾派人寻找这一支游击队。然而,当他抵达时,只看到了残破的指挥部,早已人去楼空,失去了与他们的联系。当得知其他游击队几乎全部牺牲后,他以为川南游击队也已不再,没想到他们守护了革命的火种,竟然隐忍等待撤退的命令整整等了12年。这种无私奉献与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怎能不令人动容呢?这正是一支值得永远值得世人铭记的传奇革命队伍。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沈阳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