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主席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与斯大林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与磋商。经过长时间的考量,最终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战斗,支援朝鲜。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开赴朝鲜战场,经过三年的激烈战斗,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代价。在这场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战士们英勇奋战,最终约有18万中国军人牺牲。同时,战争直接消耗了中国约62亿元人民币的资源,而还欠苏联13亿美元的债务,折合人民币大约是34亿。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对中国和朝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予了物资、军事援助以及战略上的帮助。
然而,几十年后,俄罗斯的《独立军事评论》刊登了一篇文章,披露了斯大林当年与朝鲜战争有关的种种内幕。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一点是,斯大林曾希望朝鲜战争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虽然苏联并未直接参战,且战场并不在苏联境内,这场战争对苏联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斯大林为何希望战争能够拖得更久呢?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历史学者的兴趣,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斯大林产生这一想法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剩余77%战争爆发前,从1948年到1950年,金日成就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多次给斯大林发电报,寻求苏联的支持。斯大林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终于决定支持金日成。1950年1月末,斯大林亲自致电驻朝鲜的苏联大使,明确表示愿意接见金日成,并可以向朝鲜提供帮助。这一消息让金日成倍感欣喜,他迅速赶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在会谈中,斯大林承诺在关键时刻出兵援助朝鲜,但条件是“必须确保美国不会介入”。金日成信心十足地保证“美国不会冒险”,并坚信朝鲜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取得胜利。
然而,斯大林同时也提醒金日成,应当争取毛泽东的支持,因为毛主席在亚洲事务上拥有深厚的经验和影响力。金日成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派遣了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前往北京,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汇报了与斯大林会谈的结果。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亲自拜访了毛主席。在会见中,毛主席警告金日成,美国可能会介入朝鲜战争。然而,此时的金日成满怀信心,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斯大林的支持让他认为自己必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甚至幻想着一旦苏联出兵,朝鲜便能轻松统一整个半岛。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却做出了一项让金日成深感失望的决定。1950年6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谴责朝鲜“入侵”韩国的决议。然而,在当天凌晨,斯大林命令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可夫·马利克缺席会议,并以安理会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为由拒绝参与。这一决定导致了安理会的决议案在美国及其盟国的推动下通过,谴责了朝鲜,并为联合国出兵提供了合法依据。
斯大林这一系列的操作,表面上是为了在国际上展示苏联与中国的团结,实则是出于他自己独特的战略考量。在后来的文件解密中,斯大林曾解释过自己的战略动机。首先,他希望通过苏联与中国的缺席,显示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和外交愚蠢。其次,斯大林认为一旦美国陷入远东战场,特别是在与中国作战时,美国将无法轻易取胜,这将消耗美国的力量,防止美国再度发起全球范围内的战争。同时,斯大林还希望借此拖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部署,给予欧洲共产主义扩展的时间。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但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参与战争。然而,毛泽东并非毫无疑虑,他认为一旦中国参战,必然会引发美中对抗,并可能将苏联卷入其中,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因此,他曾提出希望暂时避免派兵增援。斯大林在得知此后,反复强调道:“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倒不如现在打,不要等到几年后,美国的盟友日本恢复元气,重新在亚洲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基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周恩来亲自前往莫斯科参加葬礼。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明确表达了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的立场,并与苏联新领导人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进行磋商,最终得到苏联领导层的支持,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署。7月,双方才在朝鲜的板门店达成了停火协议,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层逐渐意识到继续战争的策略并不符合长期利益,最终做出了改变。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沈阳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