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家最能熬的公主:82岁送走6代皇帝,出身草根却活成宫廷传奇
姐妹们,今天咱唠个明朝宫廷版“大器晚成”的故事——朱元璋家那位出身垫底却活成最长寿公主的含山公主。这人啊,就怕比命长,尤其是在皇权更迭比翻书还快的古代,能从洪武年间活到正统年间,熬死六代皇帝,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先说说这含山公主的起点,那真是低到尘埃里。朱元璋一辈子生了40多个娃,光公主就好几十,含山公主在这群金枝玉叶里,就像东北乱炖里的土豆子,不起眼还没人特意捞。她妈是高丽送来的“贡品”韩妃,在朱元璋的后宫里连个正经名分都算不上,说好听点是妃,说实在的就是宫廷版“凑数凉菜”,存在感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小时候的含山公主过得那叫一个朴素,别的公主穿绫罗绸缎镶金边,她穿的是浆洗到发白的旧衣裳;别的公主身边奶妈丫鬟围着转,她身边就一个宫里最老的老妈子跟着。宫里的嬷嬷们私下都议论:“这丫头怕是活不过成年。”结果人家不仅活过了成年,还一口气活到82岁,比她爹朱元璋多活了二十多年,把当初看轻她的人全熬成了“过去式”。
展开剩余75%18岁那年,含山公主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嫁人。按说公主婚配怎么也得是侯爷将军级别的,结果朱元璋大手一挥,把她许给了一个叫伊清的小子。这伊清在史料里连个详细介绍都没有,估摸着就是个没背景的普通官宦子弟,跟那些嫁给开国功臣后代的姐姐们比,简直是村里小芳嫁了隔壁老王,差距肉眼可见。
更糟的是,这日子刚过没几年,伊清就撒手人寰了,留下含山公主和俩半大孩子守寡。在那个“寡妇不能改嫁”的年代,她只能攥着点抚恤金过日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有回宫里亲戚串门,见她袄子袖口都打了补丁,偷偷塞银子给她,她还红着脸说“不缺”,这股子倔劲儿,倒是随了她爹朱元璋那股硬气。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皇位后,对这个妹妹的态度就很微妙了。表面上客客气气,给她重修了公主府,可就是不给正式封号。要知道,古代公主的封号可是身份的象征,朱棣这波操作明摆着:你是外族妃子生的,我心里不待见你。但含山公主愣是没吱声,每天在公主府里养花种菜带孩子,把俩儿子教得规规矩矩,这隐忍功夫,比东北冬天冻在缸里的酸菜还抗造。
朱棣当了22年皇帝,到死都没给含山公主一个正经名分。直到1424年,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这姑娘的日子才算见了亮。朱高炽这人跟他爹不一样,像头心善的老黄牛,一上台就下旨:“封俺老姑为大长公主!”不仅给了名分,还赏了一堆绫罗绸缎金银珠宝,连公主府的地砖都换成新的,这待遇来得比东北的春天还晚,但好歹是来了。
朱高炽命短,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没了,好在他儿子朱瞻基跟他一个脾气,对这位太姑奶奶格外上心。知道含山公主拉扯孩子不容易,直接给她涨了岁禄,还把她俩儿子安排进衙门当差。虽说没实权,但工资高啊,足够一家子吃香喝辣。这时候的含山公主才算过上舒坦日子,春天种黄瓜豆角,冬天围炉做棉袄,活成了宫廷版“岁月静好”。
要说含山公主最牛的本事,还得是“熬”。从朱元璋到朱祁镇,她一共送走了六代皇帝,见证了大明从开国红火到中期磕绊的全过程。朱元璋在位时她是小透明,朱允炆时期她是普通公主,朱棣时期她是没封号的寡妇,朱高炽时期她是大长公主,朱瞻基时期她是受尊敬的长辈,到了朱祁镇这儿,她直接成了“太姑奶奶”级别的活祖宗。
朱祁镇当皇帝那几年,明朝朝堂乱得跟村里换届选举似的,先有亲征瓦剌被俘虏,后有复辟夺权。这时候的含山公主已经是宫里辈分最高的人,朱祁镇遇到棘手事还得派人来问她:“太姑奶奶,您看这事儿咋办?”她就说一句:“都是朱家的娃,别往死里整。”就这一句话,愣是劝住了朱祁镇,没杀被废的朱祁钰。
晚年的含山公主没啥大追求,就想有个体面的陵墓。跟朱祁镇提了好几回,小皇帝一开始没当回事:“太姑奶奶身子骨硬朗着呢。”直到80岁那年含山公主躺床上起不来了,朱祁镇才慌了,赶紧下旨按“大长公主”规格修陵墓,比一般公主墓气派多了。这大概就是“活得久,话语权就大”的终极体现。
82岁那年冬天,含山公主安详离世。朱祁镇亲自去送葬,还给她追加了谥号,哭着说:“太姑奶奶这辈子不容易。”可不是不容易嘛,从不受宠的小透明到皇帝都得敬着的老祖宗,从守寡带娃的苦日子到儿孙绕膝的好日子,她用一辈子证明:活得久,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回头看看含山公主的一生,真应了那句“不争不抢,反倒笑到最后”。她没像别的公主那样争宠夺权,没因为妈是高丽人就自暴自弃,就守着自己的小日子安稳过活。就像东北山林里的松树,不显眼但抗冻抗风,别的树都落叶了,就它还绿着。
其实人生啊,有时候真不用太较劲。含山公主没捞着啥权势,却看着朱家子孙一代代更替,看着大明江山起起落落,最后安安稳稳闭眼,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就像咱身边那些活得久的老人,啥大风大浪没见过,到最后都乐呵呵地说:“啥也不如活着舒坦。”这大概就是最朴素也最智慧的人生哲学吧。
发布于:河南省科元网-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沈阳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